东软数字工场实训基地
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基于自身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优势资源支撑学院开展高水平普通本科、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借助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自身的产业与技术优势,赋能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东软数字工场的建设内容
引入东软围绕数字人才培养所创新构建的TOPCARES教育方法学,广泛开展行业需求调研,借鉴国家、国际标准体系,构建符合数字人才培养特色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标准制定数字人才的培养体系标准。引入东软教育参与制定的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人才能力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形成数字人才培养培养标准。
以能力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打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对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次序进行重新设计,构建了能力导向、五级项目牵引、内容动态更新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化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
·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一体化
·校企合作与职业能力培养一体化
2)创新内涵建设,打造专业化数字人才教育资源
引入东软数字工场运营模式,校企共建东软数字工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政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生态模式。是对接企业开发环境、岗位、流程、标准,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氛围。
构建强调产业化、工程化、前沿化、教学化的“项目资源”;
构建强化生产性、现场性、先进性、标准性的“实践环境”;
打造强化专业化、实践化、创新化、融合化的“教师队伍”;
搭建强调可感知、可量化、可分析、可评价的“智慧平台”。
引入东软数字工场运营模式,校企共建东软数字工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政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生态模式。是对接企业开发环境、岗位、流程、标准,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氛围,通过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开展典型项目实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无缝对接就业。简而言之,东软数字工场是一个:项目实战训练场、创新创业孵化器以及校企人才供需链接器。
基于共建东软数字工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紧密围绕岗位需求,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和学校的资源,针对岗位群共性需求和具体岗位差异性需求,聚焦职业技术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开展专业群规划与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集实训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东软数字工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专业群相关专业达到双高建设水平。
面向区域数字化人才培养与提升,开展产业公共人才赋能培训。通过东软数字工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面向区域政府、企事业等单位、社会人员开展产业技术技能提升培训,推动在职人员的技能提升,培养高水平工匠工程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面向区域院校师生实践能力提升,开展院校专业人才实践实训。面向市、省乃至区域的职业院校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提升院校学生的产业实践技术技能,搭建院校和产业的人才桥梁,构建人才培养全流程生态链,实现人才培养与地区核心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面向区域中小微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开展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依托院校行业属性与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微企业员工开展技术能培训、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服务;共建信息技术+X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提高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找准科研定位,创新思路,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建强科研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更接地气、实实在在为地方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将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拉动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
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化经济交流合作,开展国际人才培养合作。配合国家全球化发展战略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配合国家经济发展及“一带一路”战略,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以及南宁作为中国—东盟信息港核心基地的重要地位,面向“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化数字人才的培养,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训资源”支持职业学校到国(境)外办学,培育一批“鲁班工坊”,使得人才走出去、引进来。
典型数字工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