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劉積仁:數字經濟與職業教育

媒體聚焦|2022-09-21 10:06

《數字經濟與職業教育》

——在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論壇上的演講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數字教育、數字經濟和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解。


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看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數字經濟將會成為中國社會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支撐。事實上,我國經濟經過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在過去幾年已經變成中速,整體速度減緩。如果要看未來,下一個5年計劃主要推動力來自數字經濟,過去幾年主要的增長也來自數字經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才對數字經濟的支撐就變得十分重要。


人才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對於數字經濟的度量有幾種方法:一種是產出法,就是傳統的GDP。一種是投入法,是對數字經濟投入了多少資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度量數字經濟的方式,就是人才法,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有多少人從事數字經濟,這一點對人才培養十分重要。比較各個城市,有多大的數字經濟規模和這個城市有多少從事數字經濟的人口有極大的關係。


數字經濟將成為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的密集地。數字經濟正在改變傳統的職業結構,我認為未來有幾大趨勢:傳統的有一些工作會消失,還有一些工作會大規模削減人數,還有一些工作是我們到今天為止還認識不足的,未來需要大量的人才需求,比如說數據處理的工程師,比如說在元宇宙空間製造數字實體的工程師,比如說在互聯網創新模式下產業融合的專門人才。今天,醫學科技數字空間里需要大量人工智慧演算法的訓練,亟待培養既懂醫學又懂醫療影像學的人才。


今天,培養一個數字人的成本大概在100萬人民幣,未來人工智慧的支持,可能變成幾十萬或者幾萬。但是,做一個數字人需要很多的人,我們看到這些工作正在產生飄移。我經常開玩笑,現在有的專業,已經註定了畢業時候沒有工作機會;還有一些專業入學的時候有點機會,畢業的時候就沒啥機會;還有一些專業,未來有極大的機會,今天還沒有培養這些人才。


職業教育是城市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數字經濟有極大的區域性色彩,我們認為數字經濟會把一些城市的經濟邊緣化,比如說電子商務總部在杭州,其他地方沒有機會。當數字經濟和行業結合的時候,比如說跟醫療結合,那麼它一定是本地化的。跟養老結合也一定是本地化,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數字經濟無處不在,我們培養的數字經濟人才對所有的城市都有極大的機會。


職業教育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包括知識鴻溝、職業鴻溝、區域鴻溝,還有生態鴻溝。在這個過程中,從大學或者職業學校來看,最大的挑戰是師資隊伍。師資隊伍的不均衡發展,質量的不一致,導致了培養學生的不一致。這個問題十分難以解決,因為在北京在天津的老師和在其他城市的老師水平不同。解決這個鴻溝的一個根本手段也是數字化技術,我們過去的教學有一點藝術,每個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教授一個課程,但是未來我們需要工程化、平台化,把這些老師能統一到同樣一個水平。


面對新職業、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的變化,這是對所有教育不僅僅是職業教育的巨大挑戰。做一個信息技術、新技術的企業,每一年人才的流動在15~20%的時候,比如說一個企業有5萬名員工從事數字技術,每一年流出的人就是5000人。今天大學生就業還有困難,這個問題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提醒。


第一,數字技術的教育將成為職業教育的基礎教育。任何行業都是數字化的行業,任何一個學校都應該把數字化的教育當成和外語一樣的基礎教育。數字化將是所有行業的表達,我們看到的所有行業,無論是基礎設施、社會治理、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所有行業都離不開數字化的技術。未來,所有的職業教育都與數字化相關。這是我們第一個要認知的。


第二,必須用數字科技來變革職業教育。我們的教育不能夠肆意地讓一個老師的能力變成教育的質量。必須是一個平台,必須精準,必須用數字化的度量。我是一個老師、我有這個水平,我的學生就有這個水平,這個時代要徹底的通過數字化技術得到改變。所以,要用數字化的技術和方法來定義培養目標,要用數字化的技術和平台來推動教育的同質化。也就是說,讓一個學校所有的老師質量接近,不同的學校質量接近,不同區域的質量接近。這一點很重要。


數字化的教育就要有數字化的度量。現在可以用技術精準度量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效果,每一個老師交付的效果。因為教育也是個服務產品,我把它叫做QCD,質量、成本和交付,對教育同樣重要。另外,就是職業教育與社會的融合,剛才各位老師講到的和產業的對接就十分重要,我們要解決就業的問題。


東軟本身就是從大學里走出來的,可以說沒有東北大學就沒有東軟的生命。那個時候創業,東北沒有學生、找不著人,我們和東北大學幾個專業合作,做了東軟的加強班。我們連續幾年從東北大學獲得學生,給予了東軟發展的動力和生命力。到今天,隨著後來發展,我們又在成都、大連和廣東辦了三所大學。今年,三所大學已有5萬多名大學生,90%的學生學的就是數字技術、數字化的專業。我們有教育部的7個重點專業的學科,覆蓋了學校60%多的專業。現在中國也有400多所大學,包括985、211,還有一些職業學校,用我們學校的教材和平台。這一點我們也感到十分的興奮,因為我們來自產業,東軟做軟體、做智慧城市、做健康醫療科技,這些都變成了平台,變成了內容。


我們的教學主要有以下方式:第一,有自己的方法學,即TOPCARES,就是要精準定義培養目標、培養結構、培養內容,要精準地定義到每一個步驟,這是度量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學生效果的基礎。我認為,教育不能把方法學變成每一個老師自己的創造。我們可以把老師的創造變成我們持續的方法論,但是這個過程是一個持續迭代發展的過程。我們用數字化的技術來保證目標可靠地實現,不是用每個老師的目標來實現、老師的努力來實現,而是一個平台、一個手段來約束老師的交付過程、度量他的行為。我們大學里有一個大學生創業中心SOVO,student office venture office,培養了一批大學裡面的創業者,同時又和城市做了一個很好的結合。


這個時代是一個教育變革的時代,教育最大的變革是為學生創造價值、創造就業機會。對於東軟最大的挑戰,就是不能讓學生來解決老師的就業,我們的使命是讓學生通過教育獲得更長遠的發展機會。


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